扫描以上二维码,关注文物网,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。
记住密码
明 1368—1644年 高37厘米 菩萨头戴观音巾,冠正面中央饰化佛。面部丰满圆润,双目低垂,两手交叉,结跏趺坐。肩臂披帔帛,胸前饰璎珞。此尊造像雕刻得端庄慈祥,但缺少神韵。
明 正德(1506—1521年) 高69厘米 普贤菩萨坐于白象身上,莲花座背面刻有题记。普贤菩萨与文殊菩萨的面相、装饰和坐姿都十分相似,完全遵循佛像量度的规定和时代审美的要求。
明 正德(1506—1521年) 高69厘米 此像头戴宝冠,冠后是梳理整齐的高发髻,发辫垂于两肩。菩萨圆脸丰颊,双目低垂,肩臂披帔帛,胸前满饰璎珞,下身穿着长裙,坐于狮子身上。莲花座背面刻有题记。
明清 1368—1911年 高77厘米 天人周身涂金,佩戴璎珞,下身着裙,裙摆与帔帛向上飘扬。
明 1368—1644年 高200厘米 菩萨双眉细长,目视下方,鼻梁高挺,樱桃小口,表情祥和。头戴花鬘冠,双肩搭有一条帔帛,右侧帔帛沿肩下垂,左侧帔帛则缠绕于臂上。另一条帔帛自右腋向上斜搭至左肩,在左肩下打结。右臂搭于右膝上,左手支撑在身体的左后方,一腿支起,另一腿下垂,呈游戏坐姿,这是水月观音像的典型坐姿。水月观音像源于唐代周昉所创作的水月观音像,通常观音菩萨坐水中石上,左腿垂下或盘...
宋 960—1368年 高160厘米 菩萨面相丰满圆润,细眉、直鼻、厚唇。身穿圆领上衣,左肩斜披帔帛,下身穿多褶长裙,立于莲花座上。此像身躯修长,体态健阔,神情沉静肃穆。
唐 总章元年(668年) 高32厘米,宽20厘米 此佛像结跏趺坐,肌体丰腴,内穿僧祇支,外披袈裟,袈裟衣褶流畅。
唐 开元七年(719年) 高32厘米,宽20厘米 此龛内正中为结跏趺坐阿弥陀佛像,两侧分立胁侍弟子和菩萨,龛顶饰飞天。
隋 581—618年 高28厘米,宽17厘米 此头像为螺发,发髻低平,眉作半弧状,眼似纤月,鼻翼丰满,嘴角上翘,呈微笑状,具有隋代佛教造像的典型特征。
商 商王武丁时期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通高66.5厘米口径30.7厘米 足高28厘米 重20.5千克 器侈口,柱呈伞形,腹部分为上下两段,下段较大,底近平,兽首鋬,三棱形锥状足。口缘下环饰12个三角纹,柱顶饰涡纹,上端有两周凸弦纹,下饰4个三角形纹与一周云雷纹。腹部上段饰3组饕餮纹,角内卷;下段饰3组饕餮纹,角外翘,在其中1组饕餮纹的两侧各饰一尾部上竖的夔龙纹。器足...
商 约公元前14世纪——前11世纪 通高22厘米 器双翼下凹呈弧形,杯体如爵,兽首鋬,圜底,下承三棱锥状足。此器以云雷纹为地,两翼饰兽首与三角纹,杯体饰目纹,间置扉棱。器表鋬下铸图形 .此类图形在其他器上或省略其上部作 ,或连铸作器者先人庙号作 .宋代学者将此类图形解读为 “子孙” 或“析子孙”,意为子孙永宝用,如吕大临《考古图》云:“此便于书其文有若大小人形者,盖谓孙与子,小者孙,大...
商 约公元前14世纪——前11世纪 通高20.6厘米 器菌状柱,杯体较长,壁较直,兽首鋬,圜底,下承三棱锥状足。器柱上饰涡纹,杯体上部饰两周弦纹。器尾内壁铸有铭文2行6字:“ 作父癸尊彝”。 父癸是作器者 先考的庙号。(撰稿人:于成龙)
商 长5.4厘米、宽2.6厘米 此器身扁圆,头、身、腹、翅部位齐全。肢前屈,翅后伸,口尖突、尾圆钝,前后分段,体型肥硕。口部有小孔,胸部对称饰卷云纹。此蝉体型、双翼较长,商代玉蝉中还有体型双翼较短的形式,如藁城台西和滕州前掌大出土的玉蝉,尾部较尖,翅收于尾部,整器近三角形。新干大洋洲出土的玉蝉头与身分界明显,短翅只及腹部的一半。这些情况表明当时的玉蝉在各地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。
商 长5.6厘米、宽2.5厘米 此器正面为带冠兽面,以阴刻线刻划,突吻、细眉、圆眼、立耳、悬垂状大鼻。两侧为向后波浪状伸展的翅膀,至末端折收。全器抓取蝙蝠展翅时的动作加以夸张,又以兽面来神化动物原有的面部特征,两侧的翅膀也像是兽面张开的双耳,极具神秘色彩。
商 武丁时期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长7、宽1.6、厚0.3厘米 此器弧形,扁圆梭状,鱼身刻两排大块鳞纹至尾部,鳍以阴刻斜线表示。尾分双叉,尾端平齐,略向外撇。鱼形佩饰在商周时期是应用比较广泛的玉器之一,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就有鱼化龙,龙变鱼等龙鱼互变的传说。周代大墓里存在以数十条玉鱼分布在棺椁之间及附近的摆放方式,表明人们对于此类佩饰的重视。
官方微信
官方微博